【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】《潼关》是清代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谭嗣同所作的一首诗,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抱负的抒发。以下为该诗的原文、翻译及。
一、原文
《潼关》
谭嗣同
终古高云簇此城,
秋风吹散马蹄声。
河流大野犹嫌束,
山入潼关不解平。
二、翻译
《潼关》
自古以来,高耸的云层聚集在这座城池之上,
秋风呼啸,吹散了战马奔跑的声音。
黄河奔腾而过,仍觉得束缚,
群山进入潼关,却无法变得平坦。
三、
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壮丽山河和自然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改革理想的追求。诗中“河流大野犹嫌束”象征着对旧制度的不满,“山入潼关不解平”则暗示了改革之路的艰难与不平坦。
四、文字加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潼关 |
作者 | 谭嗣同 |
朝代 | 清代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主题 | 山河壮阔、改革理想、国家命运 |
关键意象 | 高云、秋风、河流、潼关、群山 |
表达情感 | 忧国忧民、志向远大、改革之志 |
语言风格 | 简洁有力、意境深远 |
翻译要点 | 秋风声、河流束缚、山势不平 |
五、结语
《潼关》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寄托理想、抒发情怀的作品。谭嗣同以自然景象为载体,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期望。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较高价值,也体现了谭嗣同作为维新志士的思想深度与精神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