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开门揖盗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开门揖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入自己家中,结果导致更大的麻烦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,源自东汉时期的一段真实事件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拼音 | 释义 |
开门揖盗 | kāi mén yī dào | 比喻主动引狼入室,自招灾祸 |
二、故事来源
“开门揖盗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,有一位名叫王符的学者,他写了一部名为《潜夫论》的著作,其中提到一个关于地方官员处理盗贼问题的故事。
在当时,某地官府为了防止盗贼侵扰,决定采取一种极端措施:他们不仅不设防,反而主动打开城门,迎接盗贼进城。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控制局势,甚至利用盗贼为己所用。然而,这种做法却导致了更大的混乱,盗贼趁机作乱,烧杀抢掠,最终使得百姓受害更深。
这一行为被后人称为“开门揖盗”,意指本应防范的敌人,却被主动引入,造成严重后果。
三、历史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时间 | 东汉时期(公元25年—220年) |
人物 | 王符(思想家、政治家) |
背景 | 地方治理混乱,盗贼横行,官员无能 |
四、成语演变与使用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开门揖盗”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因疏忽或错误决策而让敌人有机可乘的行为。它常出现在文学作品、历史评论和日常语言中,强调预防和警惕的重要性。
五、总结
“开门揖盗”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,原本是形容地方官员因不当策略而招致灾难。后来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,提醒人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,应保持警觉,避免因一时之便而酿成大祸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含义 | 主动引入敌人,自招祸患 |
历史背景 | 东汉时期,地方治理混乱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评论、日常表达 |
提醒意义 | 警惕危险,防范于未然 |
通过了解“开门揖盗”的出处和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教训,并在生活中更加谨慎地应对各种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