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】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一篇,讲述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之间的故事。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阿长虽粗俗但善良、朴实的形象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深切怀念和敬意。
一、
这篇文章以鲁迅儿时的视角展开,描绘了他对阿长从最初的不耐烦到后来的尊重与感激的变化过程。阿长虽然没有文化,行为举止也常常不合规矩,但她对鲁迅的关心却是真诚而细致的。特别是她为鲁迅买来《山海经》这件事,让鲁迅深受感动,也让他意识到,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她的学历或身份,而是看她是否真心对待他人。
文中还穿插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,以及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讽刺与反思。整篇文章语言朴素,情感真挚,既有对旧时代的批判,也有对人性温暖的赞美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作品名称 | 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 |
作者 | 鲁迅 |
出处 | 《朝花夕拾》 |
类型 | 回忆性散文 |
主题 | 对保姆阿长的怀念;对普通人善良品质的赞颂;对童年生活的回顾 |
阿长形象 | 粗俗但善良、朴实、有爱心,对鲁迅充满关爱 |
关键事件 | 阿长为鲁迅买《山海经》,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启蒙读物 |
情感变化 | 从厌恶到感激再到怀念,体现人物关系的转变 |
写作手法 | 叙述为主,夹叙夹议,语言朴实自然,情感真挚 |
社会意义 | 反映旧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,表达对人性善的肯定 |
三、读后感简评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情感真挚,令人回味无穷。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芒,也让我们思考: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是否也能像鲁迅那样,去发现并珍惜那些默默付出、不求回报的人?
这篇文章提醒我们,真正的教育和成长,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关怀,而不是书本上的空洞说教。阿长虽然不懂“之乎者也”,但她用行动教会了鲁迅如何做人,这正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结语: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文章,它告诉我们:平凡之中见伟大,细微之处显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