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权如何劝学】《孙权劝学》是《资治通鉴》中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诫其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在劝学上的智慧与方法,不仅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,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统治者的远见卓识。
一、
孙权劝学的核心在于“以理服人”、“以身作则”和“循序渐进”。他并没有直接命令吕蒙读书,而是从实际出发,结合吕蒙的现状,指出学习的重要性,并给予鼓励与支持。这种劝学方式既尊重了对方,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,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。
二、孙权劝学的方式总结表
劝学方式 | 具体内容 | 效果与意义 |
1. 以理服人 | 孙权指出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”表明自己并非要求吕蒙成为学者,而是希望他了解历史、增长见识。 | 让吕蒙明白学习并非难事,减轻了他的心理负担,更容易接受建议。 |
2. 以身作则 | 孙权提到自己年少时也未读过多少书,后来通过努力学习,才有所成就。 | 用自身经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,增强说服力,让吕蒙产生共鸣。 |
3. 循序渐进 | 孙权没有要求吕蒙立即精通经史,而是让他先“涉猎”,即广泛阅读,逐步深入。 | 避免给吕蒙造成压力,使他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,避免因困难而放弃。 |
4. 鼓励与肯定 | 孙权最后说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对吕蒙的进步给予了高度评价。 | 激发吕蒙的学习动力,增强他的自信心,使其更愿意持续学习。 |
5. 强调实用价值 | 孙权强调学习是为了“见往事耳”,即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,有助于处理现实问题。 | 让吕蒙认识到学习的实际用途,而不是为了考试或虚荣,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。 |
三、启示与思考
《孙权劝学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内容深刻,反映了古代领导者的教育智慧。它告诉我们:
- 学习不应仅出于功利目的,而应注重实用性和成长性;
- 劝学要讲究方法,不能简单粗暴;
- 领导者应以身作则,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;
- 鼓励与肯定比批评更能激发人的潜力。
结语:
孙权劝学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,但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借鉴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家庭还是个人成长中,学会如何有效劝学、引导他人学习,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