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而立是什么意思】“而立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源自《论语·为政》中的“三十而立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人在三十岁时应该有所成就,能够自立于社会。因此,“而立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三十岁左右时,具备了独立生活、工作和承担责任的能力。
一、
“而立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原文为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孔子在这里描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修养与成就。其中,“三十而立”被广泛引用,表示人在三十岁左右应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、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,具备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而立”不仅指年龄阶段,更象征着一个人在思想、职业、家庭等方面逐渐成熟和稳定的状态。它强调的是责任感、独立性和自我实现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为政》 |
原文 | 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……” |
含义 | 30岁时应有所成就,能自立于社会 |
现代引申义 | 表示个人在思想、事业、家庭等方面的成熟与稳定 |
使用场景 | 用于描述人到30岁后的成长状态或人生阶段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儒家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与期待 |
三、结语
“而立”不仅是年龄的标志,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它提醒人们在三十岁前后,应当努力追求自我成长,建立稳固的人生基础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“而立”的精神内核——独立、责任与成熟——依然是值得推崇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