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什么意思】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、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这个成语源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中的一句话:“疾雷不及掩耳。”意思是雷声来得快,人还没来得及捂住耳朵,就已经被惊到了,比喻事情发生得极其突然,无法提前准备或应对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 |
拼音 |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|
释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、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或行动迅速,强调速度和出其不意。 |
近义词 | 突如其来、措手不及、猝不及防 |
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从容不迫、有备无患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突发事件 | “他刚说完话,公司就宣布裁员,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” |
强调行动迅速 | “警方出动迅速,几乎在案发后几分钟内就赶到现场,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” |
用于比喻快速变化 | “市场风云变幻,政策出台之快,简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” |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误用对象:此成语多用于描述事件或动作的迅速性,不宜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情绪。
2. 语气程度:该成语带有较强的紧张感和突发性,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。
3. 搭配建议:通常与“突然”、“迅速”等词语搭配使用,增强表达效果。
四、总结
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的是事物发展之快、出其不意。它不仅可用于日常口语,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,用来突出事件的突发性和紧迫性。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