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】《超然台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,收录于《东坡七集》中。文章通过描写超然台的建造及其环境,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、安于现状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。全文语言优美,寓意深远,是苏轼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。
一、
《超然台记》以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修建“超然台”为背景,叙述了建台的原因、过程以及登台所见所感。文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,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、仕途和心境的深刻思考。苏轼认为,人若能“超然物外”,便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。文章体现了他“知足常乐”的生活态度和“随遇而安”的处世哲学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既至之三月,日欲其地之风土,因作亭于东城之上,名之曰“超然”。 | 我从杭州调任到密州,到任三个月后,想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,于是就在东城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为“超然”。 |
亭成,而余适客于齐,闻之喜曰:“吾庐之南,有山焉,其名曰“琅琊”,其水曰“溪”,其林木曰“松柏”,其鸟兽曰“鹿鹤”,皆足以娱我。” | 亭子建成后,我恰好在齐国做客,听说后很高兴地说:“我的房屋南边有一座山,名叫‘琅琊’,有一条溪水,有松柏树林,有鹿和鹤,都足以让我愉悦。” |
予尝游于齐,见夫山川之胜,风土之美,未尝不乐也。 | 我曾经在齐地游览,看到这里的山水之美、风土之好,从未不感到快乐。 |
然而,吾志不在兹,吾心常在江湖之间,故虽居于城市,而意不在尘俗。 | 然而,我的志向并不在此,我的心常常在江湖之间,所以即使住在城里,心思也不在尘世俗务之中。 |
是以筑斯亭,非为游观之具,乃所以寄吾意耳。 | 因此修建这座亭子,并不是为了游玩观赏,而是寄托我的心意罢了。 |
予尝谓人曰:“士之志于道者,必先忘形骸,而后可以得道。” | 我曾对人说:“士人如果立志于道,首先要忘掉形体,然后才能得道。” |
今吾居于超然之台,俯仰之间,无非风月,岂非得道之机乎? | 如今我住在超然台上,抬头低头之间,都是风月,难道不是得道的时机吗? |
三、文章主旨简析
《超然台记》不仅是对一座亭子的描写,更是苏轼人生观的体现。他强调“超然”,即超越世俗的烦恼与欲望,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。这种思想贯穿全文,表现出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。
四、结语
《超然台记》作为苏轼散文中的经典之作,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,更传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,更能体会到一种淡泊名利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