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浅尝辄止是什么意思】“浅尝辄止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或学问只做了表面的、不深入的了解,就停止了继续探索。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,强调做事不够深入、缺乏坚持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浅尝辄止 |
拼音 | qiǎn cháng zhé zhǐ |
出处 | 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 后世引申为“浅尝辄止”。 |
释义 | 只稍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,形容学习或做事不深入、不彻底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学习态度不认真或做事不坚持。 |
近义词 | 半途而废、浅尝即止、浮光掠影 |
反义词 | 持之以恒、精益求精、锲而不舍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浅尝辄止”最早源于古代儒家经典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广泛用于现代汉语中。它原本是孔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,后人将其引申为一种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批评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学习方面 | 他只是浅尝辄止地读了几本书,就以为自己懂了。 |
工作态度 | 做事不能浅尝辄止,要深入研究才能取得成果。 |
科研领域 | 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在不断深入探索中获得的,不能浅尝辄止。 |
四、总结
“浅尝辄止”是一个具有明确褒贬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不满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知识、技能或目标时,应保持耐心和毅力,避免因一点表面的成功或困难就轻易放弃。
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专注和深入,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