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之疾的词语意思】“膏肓之疾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病情严重、难以治愈的状态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词语不仅用于医学领域,也常被引申为问题严重、难以解决的情况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膏肓 | 古代医学术语,指心脏和膈膜之间的部位,被认为是人体最深处的脏器之一,象征疾病深入体内,难以治疗。 |
之 | 的 |
疾 | 病、疾病状态 |
整体含义:原指病入膏肓,无法救治,现多用来比喻问题严重、难以挽回或解决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膏肓之疾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在历代文献中频繁出现。例如:
-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
意思是说,病已经深入到膏肓之间,针灸无法到达,药物也无法奏效,因此无法治愈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膏肓之疾”常用于比喻:
- 问题严重,难以解决;
- 个人或组织内部存在深层次的问题,难以根除;
- 某种社会现象或制度性缺陷已积重难返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不治之症、积重难返、病入骨髓、无可救药 |
反义词 | 初露端倪、尚可挽救、有药可医、未病先防 |
四、使用场景示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医学领域 | 这位患者已是膏肓之疾,医生已无力回天。 |
社会评论 | 当前经济问题已成膏肓之疾,需从根源入手解决。 |
企业管理 | 公司内部管理混乱,问题已成膏肓之疾,必须彻底改革。 |
五、总结
“膏肓之疾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其本义是形容病情严重、难以治愈,后来逐渐引申为对问题严重程度的描述。在现代社会中,它既可以用于医疗语境,也可以用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领域,表达某种问题已达到难以挽回的地步。
通过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、含义及使用方式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深度。